2024年,全球产业结构持续加速调整、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国际教育学院顺应新形式、新变化,通过强化理念引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管理等,不断弥补短板、增强能力、形成特色,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现就国际教育学院2024年度国际合作创新发展的十大亮点进行盘点,旨在总结过往经验,为未来发展点亮前行之路,提供有益启示。
一、国际会议前沿发声,彰显学校国际影响力
校长刘永亮以中国职业院校唯一代表的身份,受邀在“中国—非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对话会”上发言。年内学校在各类国际化会议上累计发言11次,全面介绍了学校在职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及国际合作等核心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果与丰富经验。通过这些交流发声,学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国际联盟深度融入,引领职教创新发展
作为全国三所职业院校之一,学校成功当选“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理事会成员单位。同时,作为中西部地区高职院校的唯一代表,当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一带一路’教育国际交流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使学校得以深度参与全球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与决策制定的核心进程。

三、国际赛事载誉而归,凸显人才培养实力
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总决赛争夺赛国际组的激烈竞争中,学校秦岭工坊印尼、孟加拉学员凭借扎实深厚的专业技能和出色稳定的竞技状态,成功斩获两项铜奖。这一优异成绩不仅是学员个人努力与才华的体现,更是学校国际教育高质量教学水平和卓越人才培养的有力证明。

四、国际认证权威落地,提升专业行业地位
经德国莱茵TÜV严格审核与权威授权,西北地区首家“国际焊接培训考试中心”在材料工程学院正式设立。这一重大成果标志着学校在国际认证领域实现了关键突破,成功搭建起符合国际标准的焊接技术专业培训与考核高端平台。

五、海外项目扎实推进,深化国际职教合作
推进与哈萨克斯坦ERG学校联盟合作,为巴甫洛达尔州的9家单位,包括政府官员、企业员工、学校教师和学生共26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技能培训、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参访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学校在哈萨克斯坦设立秦岭工坊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办学案例国际推广,弘扬丝路职教精神
学校一项国际化办学案例荣获高职院校校长联席会议“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提高服务发展支撑力”一等奖,两项案例成功入选《走向世界的中国职业教育——共建“一带一路”十年来职业教育合作案例集》与《民心相通——丝路职教故事》。同时,《梦想不熄・印尼留学生王兰在中国的多彩留学生篇章》案例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精彩展示。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弘扬了丝路职教精神,为推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七、科研合作成果丰硕,助力职教理论升华
精心组织专家团队,深度参与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主持的多项重点研究项目,如《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战略的中国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研究》。年内部门共完成6项省部级国际化课题研究工作。有力推动了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与协同发展。

八、印尼工坊创新升级,促进国际教育交融
印尼秦岭工坊顺利完成12名印尼教师的来华专业培训任务及15名应用型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为工坊合作院校开展专业培训3次,受益学员300余人。同时,举办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4年汉语桥线上商务礼仪研习营,为来自印尼等国家的152名师生提供了融合中文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的优质线上培训项目。印尼工坊的创新升级,拓展了国际教育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九、媒体聚焦成果显著,拓展职教国际声誉
新华网、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咸阳广播电视台等13家主流媒体对学校职教“出海”、留学生培养等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为学校国际合作事业的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进一步拓展了学校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声誉与影响力。

十、外事工作成绩斐然,闪耀国际教育舞台
国际教育学院荣膺陕西教育系统外事(港澳台)工作先进集体。李可老师凭借突出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荣获先进个人称号,杨和老师在陕西省高校第二届来华留学生管理干部业务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荣获三等奖,并斩获咸阳市引智“先锋”奖。这些荣誉的取得,充分彰显了学校外事工作团队的卓越能力与专业水平。
